
鲜花,正在被重新定义。
过去,鲜花是爱情的象征,是社交场合里的“体面表达”,如今,一种关于鲜花的新期待正在形成——
有人在搬进新家时,第一件事是买一束花,作为一种对新地盘的标记性“插旗”;有人习惯在每周五晚上外卖一束花,为自己设立“周末起点”;有人开始搜索,朋友心情不好时,该送什么花,朋友离婚了,该送什么花。
花的用途正在悄悄改变,它不再专属于浪漫与仪式,而是一种自我照料的方式,是年轻人重新安排生活节奏、缓解无感日常的一种策略。鲜花消费,也从“礼物逻辑”转向“生活逻辑”。
消费习惯为什么变了——三股力量正在重塑鲜花消费的基础逻辑
鲜花消费从“礼物逻辑”到“生活逻辑”的全面迁移,这背后有三大直接动因:预期价格门槛降低、零售业态提速,以及新消费群体的崛起。
1.价格心智的变化:鲜花从“轻奢”变“轻松”
随着产能提升和冷链物流优化,鲜花成本逐步下降,消费者日常平价花束的需求也能得到满足,对“鲜花”的心理预期已经发生了变化。十年前,“买花”被视为一种轻奢消费,如今,用一杯奶茶的价格就能买到一束花。
象征着重大时刻、价格不菲的大件束花仍然是主流,但更注重日常体验的亲民花束正在崛起。美团闪购鲜花消费数据显示,2020年以来,50元以下订单占比持续上涨,交易额占比翻了1.5倍。
这背后,是人们收入结构和情绪价值权重的变化。
2.决策方式的变化:零售业态提速
过去,人们买花要提前预订并规划好使用场景。而现在,一束花从起意到送达,只需要一次搜索、一笔支付、三十多分钟的等待。
“分钟级满足”不再只属于餐饮行业,而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节奏。2024年,美团闪购鲜花品类交易额同比增长15.7%。平台机制正在重塑用户的消费心智。鲜花被纳入平台构建的“小时级心动消费模型”中,转化为即时情绪回馈系统的一环。
即时零售不仅缩短了配送路径,更改变了用户的消费预期——鲜花正在被纳入“想到了就能买”的消费品体系。
3.消费者结构的变化:年轻化、女性化、下沉化
如今,鲜花的消费者结构正在改变,买花的群体中,日益壮大的是女性消费群体、更年轻的消费者,以及三线及以下城市居民。
以美团闪购鲜花消费的数据为例,2024年平台鲜花用户中女性达到50.5%。女性买花的人,要比男性更多,并非男性减少了鲜花购买,而是男性的消费行为更多集中在仪式性、目的性场景,比如送礼、示爱、特定节庆等。而女性的消费场景和频次正在扩展,尤其表现在日常性、情绪性的消费里。
人群的另一个变化,是更年轻用户占比的增多。从2020年起,30岁以下的年轻用户正在稳定崛起,如今已成为市场的主力。
最后,鲜花消费已经渗透到更广大的下沉市场。2024年,五线城市的鲜花交易额同比增长24.6%;三、四、五线城市合计贡献超过三分之一的交易额。
鲜花的性价比、易得性和用户结构的拓展,正在改变鲜花作为一种消费品的定位。
在这个背景下,我们归纳出五大鲜花消费趋势,它们正在决定产业未来的方向、节奏与分工方式。
鲜花消费的5大趋势,正在重构行业生态
趋势一|“外卖化”:鲜花成为“即时情绪满足品”
核心变化:鲜花的购买原因,从传达心意→调节情绪
鲜花正在脱离“意义表达”的范畴,进入“情绪调节”的语境。
过去,买花往往承载着具体的社交意图和情感任务:向谁表白、祝谁生日、庆祝什么节点。而现在,越来越多的消费者“并没有明确的送花对象”,而是为了回应某种当下的情绪状态——一时的低落、一种对自己的鼓励,或者只是想让房间明媚一些。鲜花,变成了一种“随时可用的情绪工具”,类似于甜品、香氛,属于“生活中的微型奖赏系统”。
这种转变带来了一个显著的消费形态变化——“鲜花外卖化”。不少消费者购买鲜花的心态,已然与外卖点奶茶、叫咖啡的心态无异—一无需规划、临时起意、即时满足。
趋势二|节奏化:从节点式消费,转向日常消费
核心变化:鲜花的购买需求,从节日爆发→融入日常节奏
过去,鲜花是少数时刻才会出现的“仪式物”,以节日、庆典、恋爱节点为主要驱动。今天,节日(如情人节、520、母亲节)仍是用花高峰,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“买花”纳入日常生活节奏中,作为稳定、持续的自我照顾方式。
日常需求是推动鲜花电商市场高速增长的主力。艾媒咨询数据显示,66% 的消费者购买鲜花用于表达感情,59% 用于装点生活环境,远超节日庆祝的36%。
对很多消费者来说,“买菜顺便买花”“买菜式买花”成了高频场景——鲜花被纳入高频次生活采购清单,与生鲜、日用品同步下单。同时,花成为“家”的象征——58安居客调研显示,年轻人布置新家首选“绿植、鲜花、多肉”,选择比例超过小家电、厨具等品类。而与日常生活适配的宠物友好型花卉、可食用花卉、室内搭配花材也正在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。
对不少长期承受高压的年轻人而言,鲜花是一种“不需要理由的奖励”,是一种提醒自己“今天也值得庆祝”的节奏性确认机制。
趋势三|工具化:从“强关系传情”到“轻关系触达”
核心变化:鲜花表达浓度下降,宽度变广
长期以来,鲜花,特别是玫瑰,被视为爱情的象征和表达强烈心意的信物,高情绪、高仪式,是“表白、求婚、纪念日”的标配。
随着花卉品种日益丰富,鲜花开始成为爱情之外各种关系中的“轻量连接手段”:给闺蜜晋升的小惊喜、给女友昨天爽约的道歉花,它变得更轻、更不尴尬,也更日常化。
在“微情绪、弱关系”时代,情绪等“轻表达“需求在上升,人们在不断寻找能说出“我在乎你,但不打扰你”的方式,而现在品种、制作手段多样、呈现方式的鲜花恰好提供了一种无需解释、却极具可见性的情感占位方式。
与传统上鲜花仅用于表达“开心、欢快、庆祝”的认知相比,鲜花的表达空间已经被极大地拓宽了。
“三个月建立起来的主体性被小事击碎的瞬间”定制花束,图片来自:花艺品牌EndlessFlora
趋势四|符号化:鲜花成为“视觉化的生活标签”
核心变化:鲜花的使用功能:从表达意义→呈现风格
过去,鲜花是“送出去的心意”,现在,越来越多的鲜花,是“摆出来的氛围”——为自拍布景、为客厅搭配、为朋友圈晒图。
在社交网络的视觉语境中,鲜花成为构建“生活样貌”的关键符号。不同花种被赋予风格含义:多头玫瑰代表清冷感、厄瓜多尔玫瑰象征精致美学、向日葵来展现元气……鲜花成为一种视觉语言,也成为人设塑造的组件——不少用户买花,是为了可看、可展示、可发布、可获得点赞,或是代入“干净感”“法式感”“质感生活”这类认同标签。
趋势五|克制化:年轻人更偏爱“不过度的美”
核心变化:审美风向从高调的感动→松弛的好看
曾经,一束花越大越艳越有诚意,红玫瑰、艳丽饱和色是主流;现在,人们越来越倾向低饱和色调、松弛的线条和自然的组合。
2024年花易宝前十热销花材中,红玫瑰占比已不足3%,咖色、橙色、奶油色取而代之。鲜花的审美开始回落到“舒服、自然、不过度”的方向。人们更关注“它放在那里顺不顺眼”“它值不值得这个价”,而不是“它够不够隆重”。年轻人更愿意为“合理的美”买单,而不是为“装得用力”付出情绪成本。
这背后是理性审美的上升,是对“合理感”和“可融入性”的追求。在社交平台标准化了审美系统后,用户更懂得判断配色合理性、包装质感是否符合预期。一种“平民化、标准化但不失质感”的克制审美,正在形成主流。
“用花”趋势下,五个结构性转变正在发生
以上五个趋势表示,鲜花正逐步成为“日常表达媒介”,对应地,与之匹配的生产、流通、销售方式也将发生深刻变革。
1. 消费周期重构:从“爆点生意”转向“高频消费”
行业重心从“赌节日”转向“做日常”,经营逻辑从“短期爆发”变为“长期陪伴”。
这使得商家调整商品、库存与节奏,平台的流量分配逻辑向长期消费倾斜。
2. 价值评估重构:从成本溢价到风格溢价
曾经,花的价格主要由花材稀缺性、包装复杂度和节日临近程度决定,消费者愿为“贵”和“复杂”买单。但如今,用户更愿意为“风格”和“搭配感”付费。
在社交平台和短视频的视觉影响下,“氛围感”“风格统一”“设计感”成为衡量价值的重要指标,即便成本不高,只要呈现得体、风格鲜明,也具备溢价空间。这使得品牌表达力和视觉呈现力变得比原料本身更关键。
3.服务交付重构:从非标定制到稳定体验
消费者对鲜花的“确定性”要求提升—一更在意“是否按时送到、花材是否新鲜、包装是否一致”,而非“每束花都独一无二”。产品“去个性化”与“适度定制”相平衡。
这推动平台与商户在打包、配送、售后等环节,都朝着“可预期、不踩雷”的目标优化升级。
4.内容连接重构:从线下门店到图文视频种草
线下门店原本是体验花艺的主要场景,但如今用户接触鲜花的第一触点,往往是社交媒体的一条晒单,或短视频里的某种风格搭配。消费认知发生在内容里,购买决策也越来越多地在平台完成。
这意味着内容已从“附加值”变成“基本值”。没有清晰图文、没有种草逻辑,就很难在用户心中形成印象。商家表达产品的能力,开始决定其被搜索、被转发、被购买的几率。
5.履约机制的变化:从预约制转向即时交付
“像点外卖一样买花”成为常态,履约能力(能否30-60分钟送达)成为商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。
这种“即时需求”背后,需要的是履约体系的变化:仓配能力的提升、骑手系统的介入、门店调度的优化。对商家而言,这种变化不仅要求备货节奏更快,也需要服务流程与平台物流高度配合。
未来,鲜花行业可以参考的20条建议
在种植端,需要用消费数据替代经验决策:
1. 产业链上游建立“需求倒推”体系
过去,种什么、卖什么、怎么备货,靠的是经验、直觉与市场感觉。而在平台化与线上化的语境中,大量消费行为数据可供使用——用户偏好什么风格、什么时间段下单、什么场景频率最高……比如美团闪购线上交易平台积累的消费数据(如品类偏好、价格敏感度、地域分布),已经为上游种植提供了决策参考。
在产品端,融入具有“轻量化”和“融入感”的设计理念:
2. 提出方案式产品:针对特定场景,提供直接可用的解决方案
? 地点适配:开发如“办公桌一角”、“客厅单瓶插”、“浴室伴侣”等标准化、小体量花束,减少用户决策成本。
? 关系适配:开发“轻关系花束”、“尴尬但重要的人专属花”、“对不起系列。
? 情绪适配:开发“今天也努力了”、“崩溃边缘急救花”、“打工人续命花”等产品。在文案上融入模糊情感表达体系,帮助用户找到“说不出口但能送出去”的替代语。
3. 注重色彩、氛围感与日常审美兼容性
邀请具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或专业设计师,分享日常鲜花搭配技巧,激发用户的参与感。在高级定制服务中,花艺师可根据顾客的家居风格、个人喜好、穿着打扮等,提供个性化的花艺搭配方案,成为消费者的“美学顾问”。
4. 推出长效品类
适当引入永生花、混合干花、小型绿植组合、有助于睡眠的植物(如薰衣草、薄荷)等可长效品类,提供持续陪伴。
5. 鼓励“长期主义”理念
鼓励和推广无包装或简装的环保花束,增加50元以下小束花、单枝混搭等“轻量SKU”,降低单次购买的心理门槛和环境成本,提升购买频率。
6. 建立“个性化花卡建议库”
联动AI/用户生成内容/社群故事,让“送花”不再是自己一个人想文案。
在产品创新方面,可从单一的花束形式,拓展到更具“风格化”和“材质感”的元素:
7. 强调风格
推出更多以“场景感”、“线条感”、“低饱和度”为主打的产品,例如应季切枝、侘寂风花束、日式插花搭配等,区别于千篇一律的红玫瑰。这些产品不再仅仅强调花材的品种和数量,而是通过整体风格的呈现,满足消费者对特定美学氛围的追求。
8. 以社交审美为导向
根据社交媒体上的流行趋势,开发具有明确标签或“网感”的花束,如MBTI人格花束、“抽象”风格的花束、“丑东西”花束。
9. 搭配同调性产品
按相同调性打造复合型产品组合,比如“花+绿植”“花+香薰”、“花+蜡烛”“花+蛋糕”“花+书籍”等,构成统一审美的产品体系,满足消费者在不同需求维度上的选择。
10. 融入“可种草性”逻辑
在花束设计和命名上,采用更具画面感和情感共鸣的词汇,例如“奶油橘”、“碎冰蓝”、“清冷白”、“情绪紫”等,激发消费者的晒单欲望。
11. 与IP和热点融合
推出与IP、热点有关的产品,如《蜡笔小新》同款花束、“谷子”(动漫周边)花束等,利用故事性、话题性提高转化率。
12. 强调材质感与小众性
引入更多具有独特触感和视觉效果的花材,如近年较火的木本花材、稀有叶材,以及造型独特的小众品种。
在内容运营方面,要让用户习惯“花是日常的一部分”:
13. 将鲜花与日常生活场景关联起来
联动平台或自有渠道设置“花的日历”:例如推出“周一心情小花”、“周末赏味搭配”、“下雨天适合的花”等系列内容。
14. 增加常态化推荐
如推荐“应季主打花”,引导用户形成“像买菜一样买花”的节奏感。
在内容生产方面,需要构建视觉社交审美导向的机制:
15. 提高照片可复刻性
在商品介绍中尽量让照片的场景、摆放、色调容易复制,降低消费者晒单、社交的门槛。
16. 建立消费者晒单机制
通过晒单抽奖、积分兑换、优质晒单入选官方图集等方式,鼓励用户分享。
17. 传播符合调性的社交媒体内容
有风格的花店卖的不仅是鲜花,更是一种能引发特定美好感受的“解决方案”或“体验入口”。
在履约方面,需要标准化服务,保障“情绪体验闭环”:
18. 与平台协作建设“小时达体验”标准
与美团等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紧密合作,共同制定并推动鲜花“小时达”的服务标准。
19. 可视化履约过程
骑手取货后上传花束实拍图,消费者可实时查看配送进度,减少他们对“货不对板”的担忧。
20. 售后兜底
若出现花材不新鲜、配送超时等问题,联合美团提供补救措施,如“2小时内补发”或“全额退款+5元无门槛券”,闭环情绪体验。
进入“日常用花”时代,行业中各环节的新角色定位
1.平台:从“交易撮合者”,向“节奏引导者”转变
平台可以扮演情绪激发者、内容放大器、节奏制定者等多重身份,从“卖货中介”变为“节奏调度者”:它既能精准理解用户当前状态,也能提前激活未来情绪需求,有能力引导用户在某个时间节点想起:今天该买花了。这需要内容+数据+推荐系统的协同构建。
2.花艺师:从制作者,向“内容创作者+审美翻译者”升级
在“自我表达”时代,花艺师的角色不再是隐形匠人,而是视觉语言的创作者、情绪命题的翻译者。
他们不再只是“会搭配花”的人,更是能代表某种风格、提供情绪陪伴、制造内容话题的人。他们的名字、风格标签,将成为品牌中的关键识别因素。
3.平台×商户×花艺师×供应链:构建“用花时代”的协同系统
真正迈进“用花时代”,需要的是一个平台、商户、花艺师、供应链的协同系统。从花材培育到内容呈现,从用户理解到交付体验,每一环都要围绕“生活节奏”而非“节日节点”重新构建。
它要求行业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切换:
从“卷爆款”的投机赛道,转向“稳节奏”的内容系统;
从“拼低价”的促销逻辑,转向“拼匹配”的体验逻辑;
从“一次成交”的薄弱联系,转向“持续回应”的长期关系。
我们正站在一个鲜花行业转折的节点上。
这不是一场由流行趋势驱动的短期爆发,而是由生活结构变化引发的消费逻辑重构。鲜花行业正站在由“节日逻辑”迈向“生活节奏逻辑”的门槛上。
过去的鲜花行业,更多像一个由无数“个体”拼接而成的松散系统:平台靠节庆促销撬动流量,花艺师靠手艺打单,商家靠选址吃流量,供应链靠过往经验应急出货——彼此间少有协作,更无系统。每一个环节都像在“单兵作战”,靠经验、节奏感和节日的刺激生存。
但未来,决定成败的不再是谁更便宜、谁花材更多,而是谁能提供一套让用户“愿意反复回来、愿意稳定依赖”的系统。这套系统里,包含了好看的产品、合理的价格、及时的送达、值得信赖的风格输出,更包含一种可预测、可被感知的“情绪节奏支持力”。
当人们打开手机买花时,买的不只是一束花,还有因人而异的情绪需求。而如何满足这样的需求,是整个行业需要共同交出的新答卷。(文章源自青年志Youthology微信公众号)